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慢性胰腺炎 > 患病危害 > 急性胰腺炎诊断中联合检测血清脂肪酶和淀粉

急性胰腺炎诊断中联合检测血清脂肪酶和淀粉



急性胰腺炎(AP),是由于胰腺被自身消化酶消化所造成的,引起此反应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外伤性、自身反应性、暴饮暴食等。该病是一种急性的胰腺自我消化的化学性炎症,常伴有相邻、相近的一系列其他器官的功能损伤。急性胰腺炎具有进展快、病情重、发病急的特点,死亡率非常高,对体内的内环境及重要脏器具有严重的损伤作用,也会有猝死的表现。曾有相关文献报道,急性胰腺炎中重型胰腺炎的死亡率可达到20%,50%患者常伴有并发症的出现,所以早期快速诊断急性胰腺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血清脂肪酶的增高可见于:肝炎、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肝硬化、肿瘤、胰腺癌或胰管阻塞、胰腺炎、等,是胰腺消化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淀粉酶和脂肪酶都可以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时增高,但持续时间不一。淀粉酶持续时间比脂肪酶较短,增高的程度比脂肪酶低,特异性比脂肪酶差。增高的脂肪酶在血液中可持续10d左右,特异性比淀粉酶高,所以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时脂肪酶更优于淀粉酶。脂肪酶只在胰腺中存在,正常人血清中含有极少量Lip,急性胰腺炎时可升高,而血淀粉酶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所以器官特异性比淀粉酶大,升高出现在发病后4~8h,峰值出现在发病后24~48h,持续时间长达7~10d。所以早的活性升高时间,大的上升幅度,长的持续时间,决定着血清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比淀粉酶时价值更高。经不完全临床统计,血清淀粉酶升高的病例必定伴有血清脂肪酶的升高;而血清脂肪酶升高的患者并不一定伴有血清淀粉酶的升高。血清脂肪酶也可在肝胆疾患、酒精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酗酒等中升高。血清淀粉酶检测发现活性升高时,虽然不能说明肯定伴有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但升高的越多,对诊断胰腺炎诊断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血清淀粉酶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不是很高,但由于某些原因的限制,血清淀粉酶仍然是目前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首选检测指标。对于急性胰腺炎疑似患者,应当选择连续作动态检测患者的血清脂肪酶和血清淀粉酶活性,并通过临床表现及其他相关试验共同分析作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检测活性持续升高的淀粉酶如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也具有一定价值。腹腔积液或/和胸腔积液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并发,而血清淀粉酶活性只相当于积液中的淀粉酶活性的1/以下。

有相关学者曾报道,脂肪酶和血清淀粉酶在急性胰腺炎中的敏感性分别为92.6%和87.0%;联合测定两种酶时对胰腺炎的诊断阳性率为98.1%;所以说血清Amy和Lip的联合测定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具有提高作用,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脂肪酶和淀粉酶联合测定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特异性可达95%,敏感性达98.1%,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均正常的阴性预测值为%。在鉴别非酒精性和酒精性急性胰腺炎方面检测血清淀粉酶浓度对诊断方面有指示作用,而脂肪酶浓度及脂肪酶/淀粉酶浓度比值不足以用来鉴别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也不能单独作为指示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有研究发现,在5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血清脂肪阳性率(92.45%)明显高于血清淀粉酶的阳性率(66.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有急性复发性胰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血清脂肪酶活性有时可提高到参考值3倍以上,且高于淀粉酶特异性。经过动态观察发现,血淀粉酶峰值时间一般在12~24h内达峰值,持续3d后恢复正常,持续时间较短;血脂肪酶的峰值时间一般在48h达高峰,比血淀粉酶晚,持续时间约10d后恢复正常,且胰腺炎患者病情变化与血清脂肪酶的活力变化具有平行关系。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联合测定血淀粉酶和血脂肪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疑似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应行血淀粉酶和血脂肪酶联合测定提高敏感性;血淀粉酶和血脂肪酶均正常时,对急性胰腺炎可具有排除的可能。急性胰腺炎诊断中,脂肪酶可作为的首选检测指标,快速诊断急性胰腺炎时可联合动态检测脂肪酶和淀粉酶作为有效实验室依据,对病情具有预测作用,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北京哪个医院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thx.com/hbwh/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