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胰腺炎 > 患病危害 > 2017,要更努力了哦
2017,要更努力了哦
第二节白细胞检查
一、重点
1.白细胞目视法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报告方式、方法学评价、临床意义。
2.各种正常及异常白细胞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难点
各种正常及异常白细胞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常见题型与习题
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
1.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RBC与WBC的数量之比约为(A1型题)“基础知识”
A:1B:1C:1D:1E:1
2.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主要的免疫活性细胞是(A1型题)“相关专业知识”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
3.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A1型题)“相关专业知识”
ANK细胞B单核细胞C中性粒细胞DT淋巴细胞EB淋巴细胞
4.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是(A1型题)“相关专业知识”
ANK细胞B单核细胞C中性粒细胞DT淋巴细胞EB淋巴细胞
5.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不应该出现的白细胞为(A1型题)“基础知识”
A嗜酸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单核细胞E早幼粒细胞
6.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平均直径最大的白细胞通常为(A1型题)“基础知识”
A嗜酸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
D中性分叶核粒细胞E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7.正常情况下,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A1型题)“基
A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C红细胞D浆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
8.速发性过敏反应时,外周血中常升高的细胞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中性粒细胞B中性杆状核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
D中性分叶核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
9.中性粒细胞从哪个阶段开始不再具有分裂能力(A1型题)“基础知识”
A原粒细胞B早幼粒细胞C中幼粒细胞D晚幼粒细胞E杆状核粒细胞
10.成人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的参考范围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4~10)×/LB(4~8)×/LC(5~10)×/L
D(8~10)×/LE(8~12)×/L
11.成人淋巴细胞增多是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A1型题)“专业知识”
A>4×/LB>3.5×/LC>3×/L
D>2.5×/LE>2×/L
[本题答案]A
13.引起WBC数量生理变化的因素不包括(A1型题)“基础知识”
A新生儿B急性中毒C运动、情绪的影响D妊娠期E吸烟
14.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急性髓性白血病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病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
15.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广泛组织坏死B脾肿大C门脉性肝硬化
DSLEE非白血性白血病
16.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通常以几叶为主(A1型题)“专业知识”
A1叶B2~3叶C4叶D5叶E6叶
17.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与分叶核粒细胞的比值为(A1型题)“专业知识”
A1:14B1:13C1:12D1:11E1:10
18.退行性核左移可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急性中毒B急性失血C急性溶血D急性化脓性感染E败血症
19.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A1型题)“专业知识”
A2%B3%C4%D5%E6%
20.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出现的特征性细胞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嗜酸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D淋巴细胞E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21.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常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伤寒或副伤寒B肝癌C大面积烧伤D铅中毒E急性溶血
22.不会引起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的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急性胰腺炎B支气管哮喘C寄生虫病D荨麻疹E湿疹
23.白细胞显微镜法计数时,白细胞稀释液通常加(A1型题)“专业实践能力”
A0.40mlB0.38mlC0.39mlD0.36mlE2.0ml
24.显微镜法计数白细胞时,通常加外周血(A1型题)“专业实践能力”
A40μlB30μlC20μlD10μlE50μl
25.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外周血通常被稀释(A1型题)“专业实践能力”
A10倍B20倍C40倍D倍E倍
30.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风疹感染期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期
C百日咳感染期D猩红热感染期E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期
31.肾移植手术后排异反应前期,外周血中绝对值增高的白细胞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
32.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其中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及中毒性改变,推测其核象改变最可能为(A2型题)“专业知识”
A核右移B中度核右移C轻度核右移D中度核左移E重度核左移
33.患儿,4岁,出现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手掌、躯干多处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实验室检查: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显著增多,且异常淋巴细胞为35%,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抗EB抗体阳性。则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A2型题)“专业知识”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百日咳D粒细胞缺乏症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㈡单项选择题(B型题)
A(0.8~4)×/L
B(10~20)×/L
C(15~20)×/L
D(2~7)×/L
E(11~12)×/L
1.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的参考范围是(B1型题)“基础知识”
2.6个月~2岁外周血白细胞的参考范围是(B1型题)“基础知识”
3.正常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绝对值为(B1型题)“基础知识”
A1%~5%
B0.5%~5%
C50%~70%
D20%~40%
E3%~8%
4.成人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参考值范围是(B1型题)“基础知识”
5.成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参考值范围是(B1型题)“基础知识”
6.成人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参考值范围是(B1型题)“基础知识”
A量多,细小,分布均匀,布满胞质,浅紫红色
B量多,粗大,圆而均匀,充满胞质,鲜橘红色
C量少,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常覆盖核上,蓝黑色
D量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弥散分布于胞质中
E量多少不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呈黑色或紫黑色,胞质内伴有空泡
7.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胞质内中毒颗粒的特征为(B1型题)“专业知识”
8.生理情况下,嗜碱性粒细胞胞质内的颗粒的特征为(B1型题)“专业知识”
9.生理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胞质内的颗粒的特征为(B1型题)“专业知识”
A晚幼粒细胞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B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或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C原始粒细胞
D中幼粒细胞
E原始粒细胞或幼稚粒细胞
10.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细胞主要是(B1型题)“专业知识”
11.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的细胞主要是(B1型题)“专业知识”
A暂时性增高
B持续性增高
C暂时性减低
D持续性减低
E基本不变
12.严寒或暴热刺激时外周血中白细胞变化特点为(B1型题)“专业知识”
13.晚期肿瘤伴坏死、继发感染时外周血中白细胞变化特点为(B1型题)“专业知识”
14.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变化特点为(B1型题)“专业知识”
A<0.5×/L
B<1.0×/L
C<1.5×/L
D<2.0×/L
E<2.5×/L
1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B1型题)“专业知识”
16.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B1型题)“专业知识”
A轻度核左移
B中度核左移
C重度核左移
D退行性核左移
E无核象改变
17.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即为(B1型题)“专业知识”
18.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即为(B1型题)“专业知识”
A恶性贫血
B炎症恢复期
C急性大失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9.再生性核左移见于(B1型题)“专业知识”
20.退行性核左移见于(B1型题)“专业知识”
A变态反应性疾病
B罕见的白血病
C放射线照射
D病毒性感染
E疟疾
21.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常见于(B1型题)“专业知识”
22.淋巴细胞增高常见于(B1型题)“专业知识”
23.单核细胞增高常见于(B1型题)“专业知识”
24.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右移主要见于”专业知识”
A伤寒B再生障碍性贫血C恶性贫血
D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E炎症恢复期
2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总数减低见于”专业知识”
A伤寒BSLEC急性溶血D脾肿大E非白血性白血病
26.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见于”专业知识”
A日光照射B冷热水浴C一般脑力劳动D剧烈运动E情绪激动
27.白细胞总数反应性增多见于”专业知识”
A急性化脓性感染B急性心肌梗死C急性中毒
D急性白血病E慢性白血病
28.中性粒细胞再生性核左移常见于”专业知识”
A急性中毒B急性溶血C急性失血
D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E急性化脓性感染
29.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增多见于”专业知识”
A百日咳B结核病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E急性化脓性感染
30.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总数增多见于”专业知识”
A黑热病B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C疟疾
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急性感染恢复期
31.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可见于”专业知识”
A急性化脓性感染B支气管哮喘C坏死性血管炎
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E银屑病
32.关于白细胞,正确的叙述是”基础知识”
A正常人外周血内白细胞数明显少于红细胞
B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三类
C它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D它可以消除过敏原
E它可以携带氧气
33.核右移可见于“专业知识”
A恶性贫血B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C应用抗代谢药物D急性失血E炎症恢复期
四、考试中常见错误及分析
1.外周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胞核通常为不规则形、肾形、马蹄形或扭曲折叠的白细胞是
A中性杆状核粒细胞B中性分叶核粒细胞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单核细胞
[考查要点]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点。
[错误解析]常错选B。对单核细胞的细胞核形特点不清楚,单核细胞的核形通常为不规则形,肾形,马蹄形或扭曲折叠。
[本题答案]E
2.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不包括
A大小不均B中毒颗粒C退行性变D染色质小体E空泡
[考查要点]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错误解析]常错选A.因为红细胞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包括红细胞大小不一,可能误认为大小不均只是红细胞的病理特点。
[本题答案]D
3.用改良Neubauer计数板计数细胞时,对压线细胞应遵循的计数原则
A数上下,不数左右B数左右,不数上下
C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D压线细胞不数E压线细胞全数
[考查要点]在改良Neubauer计数板内,压线细胞的计数原则。
[错误解析]常错选E或D。因为对细胞计数的原则不清楚,认为压线细胞可数也可不数。
[本题答案]C
4.中性粒细胞的减少见于
A扁桃体炎B急性风湿热C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E伤寒或副伤寒
[考查要点]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高与减低的临床意义。
[错误解析]常错选D。因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患者免疫力低于正常人,可能误认为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减低。
[本题答案]E
5.在瑞氏染色的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一条或数条不等,这种物质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该物质为
A染色质小体B杜勒氏体C空泡变性D棒状小体E豪焦小体
[考查要点]白细胞的异常形态特点。
[错误解析]常错选A。
因为病理状态下,外周血涂片中红细胞的异常结构包括染色质小体,也为紫红色,易与白细胞的异常形态相混淆。
[本题答案]D
6.患者无明确的病因,长期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达×/L,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在90%以上,可见到各发育阶段的粒细胞,以中幼和晚幼粒细胞为主,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不超过10%,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B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类白血病反应D骨髓纤维化E急性细菌性感染
[考查要点]中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错误解析]常错选C。
因为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有明确病因的刺激下,外周血涂片中也出现幼稚粒细胞,患者白细胞总数大多<×/L。
[本题答案]B
A伤寒或副伤寒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肿瘤晚期
E严寒的刺激
7.持续性白细胞增高常见于
8.暂时性白细胞减低常见于
9.持续性白细胞减低常见于
[考查要点]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错误解析]对中性粒细胞减低与红细胞减低的临床意义混淆。
[本题答案]7.D;8.A;9.B
10.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风疹B百日咳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流行性腮腺炎E接触放射线
[考查要点]淋巴细胞增高及减低的临床意义。
[错误解析]常漏选C。
误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单核细胞增多,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良性淋巴细胞增多的传染病。
[本题答案]ABCD
11.关于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正确的叙述是
A是指粒细胞的核分叶情况,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两种
B可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C核象变化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D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以2~3叶居多
E正常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粒细胞数量之比为1:10
[考查要点]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错误解析]常多选E。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正常比为1:13。
[本题题型]多项选择题(X型题)
[本题答案]ABCD
1.在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中,与脉冲高低成正比的是(A1型题)"专业实践能力"
A细胞的移动速度B细胞数量C细胞大小
D细胞的比密E细胞是否有核
5.关于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错误的观点是(A1型题)“专业实践能力”
A国产仪器计数细胞多是利用电阻抗法原理
B仪器分类的准确性肯定高于手工分类法
C可对白细胞进行三分群
D经溶血素处理后的白细胞体积不能反映其实际体积大小
E仪器法分群不能完全替代镜检分类
5.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中,红细胞的有关参数包括”专业实践能力”
AHbBRDWCMPVDRETEPDW
四、考试中常见错误分析
1.白细胞直方图上,单个核细胞区增高常见于
A嗜酸性粒细胞增高B幼稚细胞增高C单核细胞增高
D嗜碱性粒细胞增高E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
[考查要点]血细胞分析仪分类原理。
[错误解析]漏选B。误认为幼稚细胞胞体大,分布在大细胞区。
[本题答案]ABCD
2.导致血细胞分析仪堵孔的常见原因包括
A白细胞直径过大B小血凝块C变性蛋白沉淀D灰尘E小孔管内盐类结晶
[考查要点]血细胞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错误解析]误选A。误认为白细胞直径过大,导致血细胞分析仪堵孔。实际上应用溶血素后,白细胞脱水,没有原来体积大。
[本题答案]BCDE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一般检验
一、重点
1.正常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2.常用止凝血筛选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块退缩试验、凝血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操作方法、质量控制、报告方式、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3.临床应用:止凝血筛选试验的选择及在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
二、难点
1.正常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2.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操作方法、质量控制、报告方式、方法学评价及临床应用。
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主要与血小板哪种功能有关(A1型题)“基础知识”
A 聚集功能B 分泌功能C 释放功能D 促凝功能E 血块收缩功能
2.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主要与血小板哪种功能有关(A1型题)“基础知识”
A 粘附功能B 分泌功能C 释放功能D促凝功能E血块收缩功能
3.血小板的功能不包括(A1型题)“基础知识”
A粘附功能B聚集功能C释放功能D活化因子ⅫE血块收缩功能
4.参与纤维蛋白原变成交联纤维蛋白过程的凝血因子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因子ⅧB因子ⅩC因子ⅪD因子ⅫE因子ⅩⅢ
5.肝素的抗凝作用需依赖(A1型题)“基础知识”
A肝素酶BATIIIC活化蛋白C抑制物
Dα2-巨球蛋白Eα1-抗胰蛋白酶
6.参与蛋白C激活的物质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纤溶酶B胰蛋白酶C糜蛋白酶D凝血酶E抗凝血酶
7.当止凝血功能降低、抗凝血功能增强的病理情况下,机体会出现(A1型题)“相关专业知识”
A高凝状态B血栓前状态C血栓状态
D低凝状态或出血倾向E机体自动调节不表现病理状态
8.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促进血液凝固B抗凝作用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E促进血液凝固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9.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B使纤维蛋白变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C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抑制纤维蛋白单体变为纤维蛋白
E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
10.出血时间延长的原因主要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因子Ⅰ减少B因子Ⅶ减少C因子Ⅷ减少
D因子Ⅻ减少E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
11.出血时间延长常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血友病AB血友病BCFⅪ缺乏症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过敏性紫癜
12.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小板数量(A1型题)“专业知识”
A<80×/LB<×/LC<×/L
D<×/LE<×/L
13.血块收缩不良主要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血小板无力症
C血小板α颗粒缺乏症DPF3缺乏症E贫血
14.将20μl血液加入0.38ml血小板稀释液中,计数5个中方格血小板数为98个,则该标本血小板数为(A1型题)“专业实践能力”
A49×/LB98×/LC×/LD×/LE9.8×/L
15.一患者术后伤口渗血不止,临床疑有DIC,应选择哪组筛选试验(A1型题)“专业知识”
APLT、CRT、BTBBT、CT、PT
CPLT、PT、APTT、Fg、FDPDCFT、APTT、vWF
EPLT、APTT、BT、CT
16.凝血时间测定时,如标本混入组织液,凝血时间将(A1型题)“专业实践能力”
A缩短B延长C明显延长D不变E延长或缩短均可能
17.对出血时间测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皮肤弹力B标准的切口深度C皮肤切口长度
D皮肤切口位置E毛细血管所受压力
18.有关凝血因子,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没有因子Ⅲ
B凝血因子中没有因子Ⅵ
C钙离子参与内、外凝血系统
D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只需水解掉肽A就形成纤维蛋白单体
E凝血活酶的形成与PF3有关
19.血块收缩不良试验主要提示(A1型题)“专业知识”
A因子Ⅶ缺乏B因子Ⅷ、Ⅸ减少C因子Ⅲ异常
D凝血酶原降低E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
20.PT正常,APTT延长,最可能是缺乏(A1型题)“专业知识”
A因子Ⅰ、ⅡB因子Ⅻ、ⅩⅢ
C因子Ⅴ、ⅩD因子Ⅶ、ⅢE因子Ⅷ、Ⅸ、Ⅺ
21.凝血酶时间测定正常,主要提示(A1型题)“专业知识”
AFVIII无缺陷BFXI无缺陷CFg无缺陷
DPAI无缺陷EFII无缺陷
22.关于凝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正确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是一种较敏感的试验
B主要检测外源凝血系统有无异常
C主要检测因子Ⅰ、Ⅱ有无异常
D主要检测因子Ⅻ有无异常
E凝血时间延长主要见于因子Ⅷ、Ⅸ、Ⅺ缺陷者
23.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APTTBPTCTTDCTE 纤维蛋白原测定
25.有关止凝血筛选试验的临床意义,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血友病时,APTT延长B循环血液中有肝素存在时,TT延长
C严重肝病时,PT延长DDIC早期,3P阳性
E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PT正常
26.不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因子ⅡB因子ⅤC因子ⅦD因子ⅨE因子Ⅹ
27.最不容易保存的凝血因子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因子ⅠB因子ⅤC因子ⅦD因子ⅨE因子XIII
28.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A1型题)“专业知识”
A因子Ⅰ、Ⅱ、Ⅴ、Ⅶ、X缺陷B因子Ⅶ、Ⅷ、Ⅸ缺陷
C因子Ⅷ、Ⅸ、Ⅺ、Ⅻ缺陷D因子Ⅴ、Ⅹ、Ⅷ缺陷
E因子Ⅶ、Ⅹ、Ⅺ、Ⅻ缺陷
29.内源性凝血途径第一阶段涉及的凝血因子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因子Ⅰ、Ⅱ、ⅩⅢB因子Ⅰ、Ⅱ、Ⅲ、Ⅴ
C因子Ⅲ、Ⅴ、ⅦD因子Ⅷ、Ⅸ、Ⅹ
E因子Ⅻ、Ⅺ、IX、PK、HMWK
30.凝血活酶的组成包括(A1型题)“专业知识”
A因子Ⅲ、Ⅶa钙离子复合物
B因子Ⅷ:C和vWF复合物
C因子Ⅷa、Ⅸa钙离子、PF3复合物
D因子Ⅹa、Ⅴa钙离子、PF3复合物
E因子Ⅷa、Ⅴa钙离子、PF3复合物
31.除钙离子外,参与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物形成交联纤维蛋白过程的凝血因子是(A1型题)
A因子ⅢB因子ⅧaC因子ⅩaD因子ⅫaE因子ⅩⅢa
32.血管损伤后,完成血小板粘附功能所需主要条件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微血管壁结构正常B有足够的血小板数量
C血管内皮下胶原纤维、血小板膜糖蛋白Ib、vWF等
D凝血酶、ADP、胶原等
E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钙离子等
33.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促止血物质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vWF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C前列环素
D硫酸乙酰肝素E血栓调节蛋白
34.纤溶系统不包括(A1型题)“专业知识”
A纤维蛋白原B纤溶酶原C纤溶酶
D纤溶酶原激活物E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
35.PT延长常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阻塞性黄疸B纤维蛋白原缺乏症CDIC
D血液中有抗凝物质E口服避孕药
36.有关血小板数量的生理性变化,正确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妇女月经前可增高B妊娠中晚期降低
C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一定波动D静脉血比外周血略低10%
E冬季比春季低
37.血小板减少最常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急性溶血后B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血小板生成障碍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E多发性骨髓瘤早期
38.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急性白血病B急性放射病C急性溶血后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9.有关血块收缩时间测定,错误的描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为血小板功能诊断的筛选试验B测定在37℃下进行
C血块收缩与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也有关
D血小板的血块收缩蛋白起了重要作用
E正常人血块2h后开始收缩
40.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筛选试验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凝血时间测定BAPTT测定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D凝血酶原消耗试验E复钙时间测定
41.有关凝血时间测定,错误的描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凝血时间是指血液离体后至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
B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确诊试验
C敏感性不高
D凝血时间正常可排除有关凝血因子异常
E已逐渐被APTT试验所取代
42.有关APTT测定的临床意义,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患者结果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B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可靠的筛选试验
C血友病患者结果多延长
D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可使结果延长
E可作为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之一
43.用APTT监控肝素抗凝治疗,APTT应维持的范围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31~43sB50sC<75s
D与正常对照相当E正常对照的1.5~3倍
44.APTT测定中加入白陶土的作用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活化因子ⅡB活化因子Ⅶ、ⅢC活化因子Ⅹ、Ⅴ
D活化因子Ⅷ、ⅨE活化因子Ⅻ、Ⅺ
4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的参考值范围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1±0.15B1±0.5C1.5±0.15D1.5±0.5E1±1.5
46.D-二聚体是以下何种成分的降解产物(A1型题)“专业知识”
A纤维蛋白原B纤维蛋白单体C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D交联的纤维蛋白E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
47.有关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正确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在血栓前状态为阴性BD-二聚体测定为阴性,基本可排除血栓形成
C在继发性纤溶时为阴性D在原发性纤溶时为阳性
E不能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48.有关止凝血筛选试验的临床意义,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DIC时,D-二聚体阳性B血友病A时,APTT延长CVitK缺乏时,PT正常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EFDP存在时,TT延长
49.疑为血友病,首选的筛选试验为(A1型题)“专业知识”
A复钙时间测定BAPTT测定C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D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E凝血时间测定玻璃试管法
50.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最有诊断价值的试验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纤溶酶活性测定BD-二聚体测定C纤维蛋白肽B
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E3P试验
51.下列凝血因子中,肝脏和肝外组织都可合成的是(A1型题)“基础知识”
A因子ⅠB因子ⅡC因子ⅦD因子ⅧE因子Ⅹ
52.纤溶酶(PL)不能作用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纤维蛋白原B因子Ⅱ、ⅤC因子X、ⅧD纤维蛋白ETF
53.不能促使PLG变为PL的物质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UK、SKBⅫaCt-PADu-PAEPAI
54.血液凝固是诸多凝血因子逐个被激活的(A1型题)“专业知识”
A合成反应B聚合反应C联接反应D酶促反应E混合聚集反应
55.FⅩⅢa作用的底物为(A1型题)“专业知识”
A纤维蛋白原B可溶性纤维蛋白C交联纤维蛋白
D纤维蛋白聚合物E纤维蛋白单体
56.血块收缩不佳可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
A急性化脓性感染B心肌梗塞C高纤维蛋白原
D血栓性疾病E血小板减少症
57.血小板聚集试验反映了(A1型题)“专业知识”
A血小板数量B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C血小板GPⅠb-Ⅸ复合物的活性
D血小板GPⅡb/Ⅲa活性E血小板的释放功能
58.引起PAgT的第二相聚集反应的物质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外源性ADPB外源性肾上腺素C瑞斯托霉素D凝血酶生成
E内源性ADP
59.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结果是(A1型题)“专业知识”
A出血时间正常,TT和PT延长
B血小板计数正常,血块收缩良好,凝血时间正常
C血小板数减少,血块收缩不良,BT时间延长
DFg减少,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E血小板数减少,MPV和PDW均减低,血小板膜抗体为阴性
60.APTT测定时应加入的成份有(A1型题)“专业实践能力”
AFⅫ和FⅪ
B白陶土和脑磷脂
CCa2+和脑磷脂
D白陶土、Ca2+和脑磷脂
EFⅫ、Ca2+和脑磷脂
61.受检者APTT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多少秒为异常(A1型题)“专业知识”
A≥20sB≥10sC≥3sD≥30sE≥50s
㈡单项选择题(B型题)
㈢多项选择题(X型题)
1.血小板的止血作用主要包括“基础知识”
A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减低血管的通透性
B粘附功能C聚集功能D释放功能E血块收缩功能
3.VitK依赖的凝血因子有“基础知识”
A因子ⅡB因子ⅤC因子ⅦD因子ⅨE因子Ⅹ
四、考试中常见错误及分析
1.APTT测定时加入白陶土的主要作用是
A 激活血小板因子B 激活因子Ⅲ、ⅦC 激活因子Ⅺ、Ⅻ
D 便于观察血液凝固E 为凝血因子提供催化表面
[考查要点]APTT测定的原理。
[错误解析]误选E。APTT是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异常的筛选试验。白陶土是APTT测定常用的激活剂之一,主要作用是激活因子Ⅺ、Ⅻ,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故应选C。
[本题答案]C
2.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主要与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 粘附功能B 聚集功能C 释放功能D 促凝功能E 血块收缩功能
[考查要点]血小板止血功能及机制。
[错误解析]误选B。
血小板粘附功能与GPⅠb有关,GPⅠb-Ⅸ-Ⅴ复合物与暴露的胶原纤维结合,即发生血小板粘附,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与血小板的聚集有关,故应选A。
[本题答案]A
3.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生理功能是
A 促进血液凝固B 抑制血液凝固C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D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E 促进血液凝固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考查要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生理功能。
[错误解析]误选E。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FDP具有阻止纤维蛋白单体交联和聚合、竞争凝血酶的抗凝作用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抑制血液凝固,故不能选E。
[本题答案]B
4.在纤溶过程中可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的物质是
AUKB α2-纤溶酶抑制物C α2-巨球蛋白D α1-抗胰蛋白酶EPAI
[考查要点]纤溶系统的组成及特性。
[错误解析]误选E。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以及其它纤溶酶原激活物组成。UK属于外源激活系统,具有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功能,故选A。其它选项均为纤溶抑制物。
[本题答案]A
5.外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是
ACFTBBTCCRTDPTEAPTT
[考查要点]止凝血相关疾病常用筛选试验的选择及应用。
[错误解析]误选B。CFT、BT、CRT主要反映血管壁和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在反应凝血机制方面,PT是唯一代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APTT是代表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故应选D。
[本题答案]D
6.有关D-二聚体,错误的叙述是
AD-二聚体检测对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达90%以上
BD-二聚体阳性主要见于继发性纤溶亢进症
CD-二聚体是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的良好指标
DD-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的产物
ED-二聚体检测阴性,基本可排除血栓形成
[考查要点]D-二聚体测定和原理及临床应用。
[错误解析]误选E。D-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的产物,主要用以诊断继发性纤溶亢进症。在血栓形成中的灵敏度达90%~95%,但特异性仅为30%~40%。因此,D-二聚体检测如阴性,则基本可排除血栓形成。E叙述正确,故选A。
[本题答案]A
7.正常的止血过程主要依赖于
A 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B 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
C 血浆凝血因子活性D 正常的止血调节功能E 纤溶系统
[考查要点]正常的生理止血机制。
[错误解析]正常的生理止血机制包括血管壁、血小板、凝血系统以及神经体液的调节,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题答案]ABCD
8.简述生理性凝血过程的三大途径
[考查要点]正常凝血机制的特征。
[错误解析]对内源性凝血途径阐述不全。过去认为,内源性凝血开始于接触相凝血因子(FⅫ、PK、HMWK),但现代凝血概念认为生理性的内源凝血途径由外源凝血途径激活。
[本题题型]简答题
[本题答案]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连锁反应,包括⑴外源性凝血途径:指从凝血因子Ⅶ激活到因子Ⅹ激活为Ⅹa的过程。⑵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是从外源凝血形成的复合物TF-FⅦ/Ⅶa激活因子Ⅸ开始到因子Ⅹa形成的过程。⑶凝血共同途径:指从因子Ⅹa激活因子Ⅱ为Ⅱa再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三大途径决不是弧立的,是互相促进和制约的。现在还认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的。
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治疗白癜风医院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