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慢性胰腺炎 > 诱发病因 > 营养案例早期肠内营养对57例重症急性

营养案例早期肠内营养对57例重症急性



北京治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本次研究观察不同肠内营养介入时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不同时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57例SAP患者病例资料,发病距入院时间均未超过48h,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入选患者均符合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分会胰腺疾病学组制定的SAP诊断标准,且排除合并以下情况病例:(1)既往有慢性胰腺炎病史,或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2)有消化系统肿瘤或者其他系统肿瘤,既往有肠梗阻病史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病史。(3)体质指数(BMI)低于18kg/m2或BMI超过30kg/m2。本次研究分组前获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前述知情同意书,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依据患者肠内营养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30例)和延期组(27例)。早期组中男22例,女8例,年龄范围35~61岁,平均45.3岁;胆源性胰腺炎19例,暴饮暴食性胰腺炎6例,酒精性胰腺炎3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2例,入院后经医师评估,APACHEII平均评分为(14.7±4.0)分。延期组中男20例,女7例,年龄范围39~64岁,平均46岁;胆源性胰腺炎17例,暴饮暴食性胰腺炎5例,酒精性胰腺炎4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例;APACHEII平均评分为(15.0±4.1)分。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病因类型以及APACHEI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吸氧、胃肠减压、禁食水,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包括抑制胰酶分泌、质子泵抑制剂抑酸、乌司他丁抑制炎症反应等,监测肺、肾等器官功能,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大黄、硫酸镁灌肠通便、芒硝外敷减轻腹胀肠麻痹、液体复苏等综合治疗。预防感染选用喹诺酮类、碳青霉烯广谱抗生素,治疗前做血液细菌培养和药敏,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早期组患者于入院后24~48h内给予肠内营养,延期组在入院后48h后予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均在胃镜辅助下经鼻置入空肠营养管,置管后立即查腹部X射线透视证实空肠置位置正确。根据患者体质量给予营养,按28kcal/kg计算,热氮比约∶1至∶1,首次肠内营养前经空肠营养管滴注~ml的适温生理盐水,待肠道适应后匀速滴注易吸收的肽氨基酸营养制剂,首次营养控制速度约20~30ml/h,以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渐增加滴速约~ml/h,7~10d后视情况增加长肽、整蛋白型营养合剂。

1.2.2评价标准

EN开始前1d、开始14d后分别留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前、肠内营养14d后免疫功能包括CD3+、CD4+、IgA、IgG,肠黏膜功能包括D乳酸、DAO、内毒素、L/M。CD3+、CD4+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采用鲎试剂法测定,尿乳果糖/甘露醇(L/M)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检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首次排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包括胰腺脓肿、胰腺坏死、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等。

1.2.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差异,以P0.05视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的比较

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前、14d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差值详见表1。早期组与延期组变化差值比较,CD3+(早期组vs延期组,t=9.26,P=0.)、CD4+(早期组vs延期组,t=12.84,P=0.)、IgA(早期组vs延期组,t=3.47,P=0.03)、IgG(早期组vs延期组,t=4.27,P=0.02)治疗14d后上述指标增加明显高于延期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肠黏膜功能的比较

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前、14d后肠黏膜功能的指标详见表2,早期组与延期组变化差值比较,D-乳酸(早期组vs延期组,t=7.41,P=0.)、DAO(早期组vs延期组,t=15.21,P=0.)、内毒素(早期组vs延期组,t=4.52,P=0.02)、L/M值(早期组vs延期组,t=3.01,P=0.03)治疗14d后上述指标降低明显大于延期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排便时间、腹痛情况以及并发症、死亡率的比较

早期组首次排便时间为(3.4±0.8)d,腹痛消失时间(5.2±1.3)d,延期组首次排便时间为(5.5±1.2)d,腹痛消失时间(7.5±1.4)d,早期组首次排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次排便时间,早期组vs延期组,t=7.,P=0.;腹痛消失时间,早期组vs延期组,t=6.,P=0.0)。两组患者并发症、死亡率详见表3,经比较发现,早期组胰腺脓肿率、胰腺坏死率、呼吸衰竭率均显著低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肾功能衰竭率,MODS率死亡率的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胰腺分泌主要由神经、体液调节,分为基础相、头相、胃相、肠相,经口进食刺激胰酶分泌量最高,而肠内输注时胰酶分泌量最少。肠内营养可避开食物的头相、胃相刺激,使受损的胰腺得到一定的“休息”,动物实验模拟胰腺炎模型研究发现,对轻、重两种胰腺炎动物进行空肠内营养,给予麦芽糖、0.9%氯化钠注射液等滴注,结果发现未增加胰液及胰蛋白酶分泌量,提示轻重胰腺炎进行肠内营养安全性较高;对SAP大鼠生态免疫EN干预可显著改善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减轻胰腺和肝脏损伤程度。

大量研究发现SAP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系统严重紊乱,SAP初期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炎性递质,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另外,重症胰腺炎常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SAP应激进一步加重促炎-抗炎因子失衡,过量的炎症介质损伤正常组织,并引起MODS。如何调节免疫功能并使其恢复平衡是治疗SAP的热点问题。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分化为CD3+、CD4+等,其水平降低提示免疫调节功能失衡。本次研究对比早期EN与延期EN对SAP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干预14d后,早期EN干预后较延期EN提高CD3+、CD4+更显著,提示早期EN调节SAP免疫失衡更有效。

肠道黏膜层是人体最大的黏膜层,隔离机体与肠腔粪便,每毫升粪便中的细菌量可达个/ml以上。重症胰腺炎会引起肠黏膜水肿、缺血性坏死,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加重SIRS甚至诱发MODS,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降低细菌移位有利于降低肠源性感染。D乳酸绝大部分来源于肠道,肠道黏膜受损后其血液水平可显著升高,因此D乳酸的变化可初步评估肠道黏膜通透性变化;L/M值也可评估肠黏膜通透性变化,当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乳果糖通过量明显增加,尿中L/M值会显著增加。DAO、内毒素水平可反映肠道黏膜的损伤情况,肠黏膜细胞坏死后,细胞内DAO会释放入血,引起DAO升高;而粪便内细菌内毒素在肠黏膜受损后大量进入血液循环。结果提示EN14d后,早期组D乳酸、DAO、内毒素、L/M降低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说明早期EN可有效恢复患者肠道黏膜功能。

治疗期间观察比较两组SAP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结果提示早期组首次排便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延期组(P0.05),姚红兵等研究发现,早期EN较晚期EN可显著降低患者的C反应蛋白,有利于缩短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徐守明对SAP患者实施早期EN可显著降低腹内高压发病率,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组胰腺脓肿率、胰腺坏死率、呼吸衰竭率、肾功能衰竭率,MODS率均显著低于延期组(P0.05),说明早期EN有利于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纠正免疫功能失衡,阻断细菌移位进入其他重要脏器,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及MODS的发生。综上所述,早期EN可有效调节免疫功能,更快的恢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有效降低胰腺脓肿、呼吸衰竭的风险,值得临床使用。

原作者:王东海,熊靓,刘建勇,李慧国,李小秋

原作者单位:医院内一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thx.com/yfby/18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