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胰腺炎 > 诱发病因 > 警惕餐后发作性腹痛的起因及症状
警惕餐后发作性腹痛的起因及症状
什么是餐后发作性腹痛?
缺血性肠绞痛(ischemicintestinalcolic)亦称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mesentericischemia),是指反复发作的餐后剧烈阵发性上腹部绞痛或脐周围疼痛。常为老年人,有心脏病或周围血管病的病史。男性多于女性。腹痛或腹部不适是最常见症状。疼痛常位于上腹部或脐周,亦可呈弥漫性,可放射至后背及颈部。
疼痛常位于上腹部或脐周,亦可呈弥漫性,可放射至后背及颈部。典型的症状是在饱餐后15~60min,持续2~3h,病初可为阵发性钝痛,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可逐渐加重呈持续性钝痛和痉挛性绞痛,偶有剧烈性绞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这是因为,此时的血供不能满足小肠消化功能的需要所致,症状与摄食量平行。
发病原因
主要与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可体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体现。改变体位如蹲位或俯卧位疼痛可减轻。体力活动可促发腹部疼痛,间歇跛行等,这是因为供应下肢的血流主要来自于内脏循环,肠系膜下动脉在直肠通过其吻合支,以髂内动脉的直肠支与体循环沟通。吃饭、行走及活动时代谢加快,致使内脏血流减少,随之出现腹痛。
临床症状肠道重度缺血时的病理改变主要有:肠壁水肿、充血、黏膜内出血及不同大小的坏死、增生修复、溃疡形成、穿孔及炎症变性。
1水肿绝大多数都有轻重不一的水肿,特别是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水肿明显,动脉性或小血管性疾病则水肿不明显。
2出血%的病人出现程度不同的出血,特别是静脉性阻塞常无明显坏死,主要为水肿和出血。出血严重者临床表现为血便,甚至发生出血性休克。
3坏死由缺血所引起严重的损害,坏死轻重不同,常为凝固性坏死或出血性坏死。可表现为孤立性、局灶性、多发性、节段性、大片状黏膜层坏死。可从黏膜层开始,向外层扩展至肌层及浆膜层。表浅大片坏死可形成假膜。严重的坏死可表现为坏疽。
4糜烂及溃疡黏膜缺血性变性坏死可引起糜烂及溃疡形成。溃疡大小深浅不一,可形成多灶状小溃疡,貌似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严重者可形成深大溃疡。透壁性溃疡甚至可造成穿孔,慢性者常有肠粘连。
5修复上皮及间质可有程度不一的增生或再生修复性变化。在慢性期间质肉芽肿及纤维性增生,最后纤维瘢痕形成,甚至呈肿瘤样团块。肠壁因间质增生及纤维化而增厚,在修复过程中亦可见肠腔狭窄及变形。上皮及间质可形成息肉样或结节状病变。
在上述的病理基础上及继发细菌作用下,几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肠内气体经破损处至肠壁浆膜下形成气囊肿,并于穿孔后形成腹腔脓肿及腹膜炎。肠壁血管炎性缺血性肠病本身就是炎症病变,是以血管为中心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肠壁全层,甚至肠周。
肠道病变的范围可局限在一段小肠或全部肠道,这取决于血管闭塞的部位和程度、形成闭塞的快慢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等条件的影响。病变分布可呈孤立灶,单发性或多发性节段性分布,钡剂检查时表现小肠的单纯性狭窄;若为间断的多处纤维瘢痕,则表现为节段性狭窄,称“香肠串”征。
鉴别诊断典型的临床表现:餐后发作性上腹痛,因常不敢多食而致体重下降,甚至腹胀、腹泻等。辅助检查存在缺血的证据及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显示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三支动脉,至少有二支出现重度狭窄和闭塞部位及迂曲粗大的侧支循环供血动脉,则可以确诊。老年人,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提示潜在的可能。
与下列疾病区别
VS
1胃溃疡上腹痛多在餐后0.5~1h出现,经1~2h逐渐自行缓解,但发作有周期性,易发生在初春及秋末季,服用抗酸药及黏膜保护剂疼痛可缓解,胃镜检查可确定。
2慢性胰腺炎有进食后腹痛、体重减轻、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与本病相似。根据腹部B型超声检查、CT、MRCP、ERCP及腹部平片检查可鉴别。
膈下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多见于青年女性,男女之比1∶3。
表现为与饮食无关的间歇性上腹钝痛,伴恶心、呕吐或腹泻。体重减轻,消瘦和营养不良。体格检查可在腹部闻及较响亮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发病机制大多因膈下弓状韧带或腹腔神经节压迫腹腔动脉的起始部而导致缺血。血管造影可证实受压或狭窄、远端扩张,而无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
还应与胃肠道肿瘤、克罗恩病、局限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出血性肠炎、胰腺癌、胆道疾患、肾绞痛等鉴别。克罗恩病有些类型可能就是缺血性肠病的慢性型,特别是可找见增生闭塞性血管病变者。
预防·治疗
内科治疗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轻症病人首先内科保守治疗少量多餐,以扩张血管,减低血液黏滞度及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为原则应用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双嘧达莫(潘生丁)、硫前列酮(前列腺素E)以及罂粟碱、己酮可可碱和肠溶阿司匹林等口服药,改善肠管血液循环,缓解临床症状。亦可以通过导管或外周静脉内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罂粟碱等,疗效更佳。
手术治疗有人认为50%的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mesentericischemia),是指反复发作的餐后剧烈阵发性上腹部绞痛或脐周围疼痛。研究表明,肠绞痛主要与胃血流量有关,食物进入胃后,相应所需血流增加,为满足胃血流增加的需要,而“窃取”肠道的血流量,称此现象为窃血现象,)的病人为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前兆,进行预防性的血管成形术。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血管造影证实腹腔动脉、肠系膜动脉主干存在严重狭窄者,改善营养不良,纠正心血管功能和低氧血症等后,均可考虑手术治疗。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有动脉内膜剥脱、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血管再植术。采取上述何种手术方式取决于病人的一般情况、病变部位解剖关系。小动脉分支广泛硬化狭窄或广泛小血管炎者不宜手术。
介入性放射学近年来介入性放射学的开展促进了慢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非手术治疗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气囊血管成形术是经皮股动脉穿刺后在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处进行导管气囊扩张。另外在上述主要动脉狭窄处放置钛合金支架,可取得使血流通畅,改善缺血的同样效果。适用于体弱难以承受手术者有时可取代旁路移植或动脉内膜剥脱术。
《虹说健康》往期精彩回顾
→儿童十大用药禁区(修订版)
→聊聊中耳炎及抽烟、戴耳机听音乐的危害→秋冬季节:唇部起水泡?那是疱疹病毒在发作!
→长期“刷步子“的人应该看看「骨关节炎」的危害及治疗方法
→从生命的悬崖上挽救生命
一例间质性肺炎错误用药的拯救
→请给生命一点点尊重,医院成为生意时…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