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胰腺炎 > 诱发病因 > 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骨质疏松的症状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
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旦有以上症状或年龄在绝经期的女性同胞,40岁左右的男同胞即可进行骨密度检测,以确定骨量减少的情况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1.激素调节失控,如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甲状腺素、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调节紊乱。
2.营养缺失,如钙的摄入不足,机体为了维持血清钙的水平,就要将骨中的钙释放到血中,由此骨中钙量逐渐减少,引起骨质疏松;微量元素缺乏;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维生素C缺乏,使成骨细胞分泌的细胞间质减少,影响骨基质形成和使胶原的成熟发生障碍,产生骨质疏松;酗酒、吸烟、过多咖啡和咖啡因摄入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3.废用因素,机械性负重应力为影响骨骼发育和再塑的主要外来因素,当运动减少时就容易产生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如骨折后石膏制动,神经与脊髓损伤和长期卧床的病人。当日光照射少时,可以使维生素D不足,也易发生骨质疏松。4.免疫功能紊乱与骨质疏松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关系,多种细胞因子和体液因子与骨代谢异常有关。5.年龄和性别的因素,骨骺关闭后,骨骼的形态发生变化,骨膜和内骨膜的面积都在增加。年龄超过40岁以后,内骨膜面积增加迅速,皮质骨数量逐渐减少,骨小梁亦渐见减少,女性比男性更为明显。平均每年减少了0.5%。在骨组织减少过程中,两性的差别很显著。男性的递减率为每年0.5~0.75%,女性为1.5~2%,甚至有高达3%的。一般女性从40岁开始,男性从50岁以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的矿物盐和基质均有减少,骨量趋于下降。女性绝经期以后,骨量快速丢失,易产生绝经后骨质疏松。6.疾病引起的骨质疏松,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肠结核、慢性肠炎、脂肪泻、无酸症、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肠液分泌障碍等)、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肥大细胞增多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高胱氨酸尿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等。7.药物性骨质疏松,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8.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乙醇中毒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