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胰腺炎 > 疾病认识 > 生化试剂的种类及意义六
生化试剂的种类及意义六
胰腺类检查项目临床意义(2项)
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α-淀粉酶
α-AMY
参考值:血清/血浆25~U/L,尿液U/L
增高见于急性胰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减低见于某些肝硬化,肝炎等肝病
α-淀粉酶增高:急性胰腺炎:血清高于Iu/L有诊断意义,达到Iu/L应怀疑此病。流行性腮腺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胆石症、溃疡性穿孔、注射吗啡后血清Ams可升高,但低于Iu/L。尿淀粉酶下降较血清慢,因此,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尿淀粉酶更有价值。α-淀粉酶减低:胰腺组织速坏死、肝炎、肝硬变、肝癌、急性胆囊炎,淀粉酶可降低,甲脏腺功能亢进、重度烧伤、妊娠毒血症、急性酒精中毒时,淀粉酶亦可降低。
脂肪酶
LPS
参考值:5.6~51.3U/L。
升高: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胆管炎、脂肪组织破坏、慢性胰腺炎、肝癌、乳腺癌等。
脂肪酶(Lipase,LPS)是一组特异性较低的脂肪水解酶类,主要来源于胰腺,其次为胃及小肠,能水解多种含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通常胰腺以等量分泌脂肪酶及共脂肪酶进入循环,但因共脂肪酶相对分子量较小,可以从肾小球滤出,急性胰腺炎时,共脂肪酶/脂肪酶比例下降。血清脂肪酶活性病理性升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可持续升高10~15天;胰腺癌和胆管炎时也常常增高;脂肪组织破坏时,如骨折、软组织损伤手术后可轻度增高;个别慢性胰腺炎、肝癌、乳腺癌的病人也增高。
胃蛋白酶原I/II检查项目临床意义(2项)
项目名称
缩写
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
PGI
参考值:PGI大于70ng/mL,PGI/II小于3.0。
升高:见于胃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降低:萎缩性胃炎、胃癌。
胃蛋白酶原II
PGII
升高:见于胃底腺管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生等。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
胃蛋白酶原(PG)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群。PGI来源于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PGII则来源于全胃腺(胃贲门腺、胃底腺、胃窦幽门腺)和远端十二指肠Brunner氏腺,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II,胃粘膜合成的PGII约为总量的25%。合成后的PG大部分进入胃腔,在酸性胃液作用下活化成胃蛋白酶,只有少量(约1%)PG透过胃粘膜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PG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低;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生有关;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因此,联合测定PGI和PGI/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