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慢性胰腺炎 > 疾病治疗 > 检验科各项目临床意义二

检验科各项目临床意义二



1.雌二醇(E2)(1)增高:见于多胎妊娠、糖尿病孕妇(也有个别病例E2正常)、肝硬化、卵巢癌、浆液性囊性癌、心脏病(心肌梗塞、心绞痛、冠状动脉狭窄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正常妊娠。肥胖男子由于雄性激素在脂肪组织中芳香化,故血E2水平很高。男性吸烟者E2水平明显高于非吸烟者。(2)降低:见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症往往较低,特低提示有胎儿宫内死亡的可能。无脑儿、轻度糖尿病、卵巢襄肿、垂体卵巢性闭经、皮质醇增多症、葡萄胎患者E2量常降低,仅为正常妊娠值的1%~12%。妊娠期吸烟妇女E2水平显著下降。(3)其它:实验证明E2是参与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当E2降低,即使是生理范围的降低,也可使血清LH、FSH、T值升高。男性:47.0pg/ml;女性:卵泡期27.0~.0pg/ml,排卵期95.0~.0pg/ml,黄体期49.0~.0pg/ml,绝经期40pg/ml。2.雌三醇(E3)孕妇产前应连续测定E3以观察胎儿-胎盘功能的动态变化,而不限定于一个数值作为临界线,因胎儿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全或胎儿畸形(如无脑儿)而影响肾上腺功能者,E3值仅为正常量的1/10;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或孕妇吸烟过多,营养不良而影响胎儿发育,E3值下降;胎盘功能不良、死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等患者E3值也显著下降;高龄妊娠者,若E3值逐步下降,提示妊娠过期;明显降低则为胎儿窘迫的表现。孕26~28周:4.1~7.4ng/ml;孕28~32周:7.4~8.5ng/ml;孕32~36周:9.3~13.7ng/ml;孕36~38周:16.7~23.7ng/ml;孕38~40周:17.7~25.4ng/ml;孕40周:19.3~30.0ng/ml。

3.泌乳素(PRL)PRL能促使乳汁的分泌,是由垂体前叶分泌,受下丘脑泌乳素抑制因子(PIF)及TRH控制。(1)生理情况下血中PRL增高的常见原因:活动过度、应激状态、吸吮、产后、新生儿期、妊娠、夜间睡眠、月经周期、哺乳期等。(2)许多药物能引起高泌乳素血症:①冬眠灵以及其它酚噻嗪;②利血平;③口服避孕药;④大剂量雌激素治疗;⑤某些抗组织胺类药物;⑥α-甲基多巴;⑦静脉注射合成TRH;⑧全身麻醉;⑨胰岛素诱发的低血糖症;⑩注射精氨酸。(3)病理性升高,最主要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①垂体性肿瘤:具有特殊诊断意义,往往在其它检查阴性时而血清循环中PRL可增高;②垂体蒂肿;③下丘脑紊乱:肿瘤、肉瘤以及脑膜炎;④Chiari-Frommel化综合征;⑤肾功能衰竭;⑥原发性甲减伴有TRH患者(罕见)。男性:55.97~.36mIU/L;女性:绝经前70.81~.46mIU/L,绝经后58.09~.37mIU/L。

4.孕酮(P)(1)正常妇女月经周期中,黄体期最高,卵泡期最低。(2)正常妊娠中从第11周开始血中孕酮升高,至35周达高峰,据报道可达80~ng/ml。(3)流产:先兆流产时其值仍在高值内,若值有下降趋势则有流产可能。(4)葡萄胎及绒毛膜癌:葡萄胎时血中孕酮水平比正常妊娠为高,绒毛膜癌时血中及尿中孕酮水平较低。(5)妊娠毒血症:轻度时孕酮值多数增高,严重妊娠毒血症时,孕酮值减少。(6)糖尿病孕妇:与正常孕妇比较有增加趋势,特别口服葡萄糖试验异常者。(7)其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中孕酮值较正常人偏高。男性:0.14~2.06ng/ml;女性:卵泡期0.31~1.52ng/ml,排卵期5.16~18.56ng/ml,黄体期5.16~18.56ng/ml,绝经前期0.08~0.78ng/ml,怀孕三个月4.73~50.74ng/ml,怀孕四到六个月19.41~45.30ng/ml。

5.睾酮(T)(1)血循环中的睾酮几乎都是睾丸分泌的,在男性16岁后血清睾酮显著升高,40岁后精子生成和Leydig化细胞量减少。在妇女血循环中睾酮量的半数以上是血浆雄烯二酮转化而来。(2)血循环中1%~2%呈现活性状态,其余与性激素结合球白结合,随年龄而增加。1%睾酮与葡萄糖醇酸和硫酸结合通过肾脏从尿中排出。(3)病理性变化:①增加:见于女性男性化肿瘤、XYY女性,肥胖者稍增加。②降低:见于隐睾症、垂体功能减退、外伤后性功能减退。(4)口服避孕药与睾酮有交叉反应。妊娠及用卵脂、丹那唑、19-去睾酮等一些药物及激素治疗时,可影响其测定结果。成年男性:1.75~7.81ng/ml;成年女性:0.10~0.75ng/ml。

6.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1)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升高:见于多发性骨质纤维性发育异常、不对称性身材矮小发育异常综合征、少年期甲状腺功能低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降低1)单纯性黄体生成素缺乏综合征。2)单纯性促卵泡激素缺乏综合征。3)闭经,原因有:①垂体肿瘤;②席汉综合征;③空泡蝶鞍综合征;④多囊卵巢综合征;⑤其它:垂体先天性发育不全、精神、神经因素影响(生活环境的改变,精神创伤,如过度恐惧、忧虑、紧张等)可以引起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分泌障碍,造成排卵障碍,继而出现闭经;⑥某些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如重症心脏病、结核病、贫血等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功能造成闭经。4)无排卵。5)黄体期缺陷。LH男性:1.24~8.62mIU/ml;女性:卵泡期2.12~10.89mIU/ml,排卵期19.18~.03mIU/ml,黄体期1.20~12.86mIU/ml,绝经期10.87~58.64mIU/ml。FSH男性:1.27~19.26mIU/ml;女性:卵泡期3.85~8.78mIU/ml,排卵期4.54~22.50mIU/ml,黄体期1.79~5.12mIU/ml,绝经期16.70~.0mIU/ml。

7.生长激素(GH)(1)增高1)生理性增高:常见于活动、睡眠、蛋白餐后、应激、空腹、使用某些药物如胰岛素、L-多巴、注射氨基酸、麻醉、服用泻药后等。2)病理性增高:常见于急性疾患、灼烧、外科手术、肢端肥大症、巨人症、溴隐停治疗失败、低血糖症等。(2)降低:1)生理性降低:常见于休息、肥胖、使用皮质激素过量等。2)病理性降低:常见于全垂体功能低下、垂体性侏儒、高血糖等。男性:0.~0.ng/ml;女性:0.01~3.ng/ml;青春期前:<6.0ng/ml。8.βHCG定量测定HCG在月经延期3天左右即可测出,可用以诊断早孕及宫外孕,对先兆流产动态检测及判断预后。HCG作为肿瘤标志物,可对绒癌、恶性葡萄胎等作为辅助诊断、治疗效果与随访的观察指标。因为血中HCG变化较快,能及时反映绒毛的分泌活动。男性非精原细胞的睾丸母细胞瘤患者血中HCG值也很高,HCG升高率达48%-86%,固测定HCG亦可作为睾丸肿瘤高危人群(隐睾、睾丸肿瘤患者单卵孪生兄弟)的筛查试验。男性:<0.5-2.67mIU/ml非孕期女性:阴性0-2.90IU/L可疑2.90-30.00IU/L阳性30.00IU/L

1.糖类抗原19-9(CA19-9)消化道癌肿患者血清CA19-9明显增高;血清CA19-9可用于癌性黄疸和其他阻塞性黄疸的鉴别,后者的CA19-9一般小于U/ml;还有助于鉴别胰腺癌和临床症状极为相似的慢性胰腺炎,前者血清CA浓度显著升高,后者则正常。胃癌的阳性率为25%~60%,结肠癌为18%~58%,与CEA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率。手术切除肿瘤后,CA19-9在2~4周不能降到临界值,提示有可能复发,可考虑第二次手术;若CA19-9在术后2~4周下降到临界值,提示手术成功,以后可姑息治疗。术后1~2个月检测CA19-9对肿瘤复发的判断比影像检查早3~9个月。0~37U/ml。

2.糖类抗原(CA)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浆液性腺癌患者血清CA显著增高,粘液性卵巢囊腺癌患者CA也升高,但其程度不如浆液性腺癌。卵巢癌术后CA下降,并持续35U/ml,说明手术成功,病人的存活率长;若术后CA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应考虑到残存肿瘤的可能性;若术后下降后又升高,表明肿瘤复发和转移,CA水平与癌体大小密切相关。CA抗原不是卵巢癌特有抗原,在肺癌、子宫颈癌、输卵管癌、子宫癌以及消化系统和其它系统的肿瘤CA也可以增高。0~35U/ml。

3.糖类抗原15-3(CA15-3)CA15-3是与糖类相关的一种糖蛋白,最早发现于乳腺细胞中,CA15-3由癌细胞向血液循环中释放,是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最佳标志之一。CA15-3又是病情观察、治疗监测和预后随访的有效标志。CA15-3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术后无残留病灶CA15-3浓度均低于30U/ml,残灶小于2cm者,CA15-3高于30U/ml;而残灶大于2cm者,71%以上升高,进行化疗者84%能随病情反应浓度之高低。0~31.3U/ml。

4.癌胚抗原(CEA)CEA是一种糖蛋白(含糖量为60%),当有恶性肿瘤时血中CEA值明显升高,可作为肿瘤的诊断指标之一。(1)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的恶性肿瘤,血清中CEA升高有较高的阳性率,其中以结肠癌的阳性率最高(74%),肺癌次之(63%),食道癌和胃癌再次之(42%和37%)。同时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随着肿瘤的浸润深度的增加,血中CEA含量亦增加,胰腺癌、乳癌和卵巢癌在血中亦可检测到较高的CEA值。如胸水、腹水等也可检测到CEA值,在某种情况下检出的阳性率超过血中CEA的阳性率。(2)疗效观察:血中CEA高水平值的恶性肿瘤病人经手术切除或化疗或两者联合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以便及时修改治疗方案。一般6周复查一次,若血中CEA值降到正常范围,表明肿瘤切除比较彻底或肿瘤对化疗敏感,也提示预后较好。维持高水平的CEA值,提示治疗失败。(3)随访观察:CEA阳性的病人经治疗后,应进行定期复查观察血中CEA的动态变化,手术切除患者一般在第6~7周起,在以后三年内3~4个月复查一次,若血中CEA持续升高,即疑似复发或转移。对于治疗前CEA正常的病人,治疗后也应进行定期复查,虽然血中CEA含量正常,但不一定说明病情稳定,而血中CEA含量升高,常常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4)预后判断:从大量的病例资料分析表明,不论癌肿属于早晚期,血中CEA水平正常的病人治疗后存活率比血中CEA值高的长,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而对某些肿瘤组织不产生CEA的患者则意义不大。0~5.0ng/ml。

5.甲胎蛋白(AFP)AFP是一种正常的胎儿蛋白,由胚胎肝细胞合成。出生后,血清AFP浓度迅速下降至数ng/ml水平。成人血清AFP浓度的检测除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外,对其它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亦有重要价值。医院采用AFPμg/L,持续8周作为HCC的诊断标准,AFP的含量与肿瘤的大小、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AFP检测各种癌的阳性率为肝癌89%,转移性肝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的阳性率为60%左右。睾丸癌、卵巢内胚囊癌、急慢性肝硬化也呈较高阳性率。AFP在肝癌中尚有10%~20%的假阴性存在,此系肝细胞分化程度所致。肝癌早期(I级)时,细胞分化接近正常细胞,难以测出;而肝癌发展至晚期(IV期)时、肝细胞分化较差,也不能测出;而Ⅱ、Ⅲ级时癌细胞和胚胎瘤的分化程度相同,可大量测出。恶性畸胎瘤病人AFP和HCG同时增高,血清AFP降低是卵巢肿瘤完全切除的指征,如AFP再度升高,则是复发的标志。13~14周的羊水AFP为17.8~32.8μg/L;羊水AFP的检测研究发现,90%以上的胎儿神经管缺损和%的无脑儿羊水AFP测定明显高于正常值。羊水中AFP升高还可见于肾病综合征、脐膨出、先天食管或十二指肠闭锁等。15周的孕妇血液中AFP为10~53μg/L,如孕妇血液中AFP升高为正常的3~20倍,提示胎盘早期剥离、先兆流产和宫内死胎。0~8.04ng/ml。

6.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用于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对45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一次血清PSA测定,来对前列腺癌进行早期筛选诊断。(2)用于前列腺癌的分期和预后监测。当病情缓解时,血PSA水平下降,当病情恶化时,PSA水平增高。慢性前列腺炎和单纯前列腺肥大有时会出现轻度升高,此时应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总PSA:0~4ng/ml。

7.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PSA属器官特异性抗原,不具备肿瘤特异性。良性前列腺疾病和前列腺癌病人的PSA有一定重叠,特别是在PSA低水平增高时,要设定一个明显的界值来区分比较困难。多数学者认为,总PSA低水平增高时(4~10ng/ml),f-PSA水平不呈比例升高,f-PSA比值0.1(即PSAf-PSA10倍以上),前列腺癌的确诊几率增大。前列腺癌病人f-PSA/PSA比值明显小于前列腺增生病人,两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它们f-PSA血清水平虽均有升高,但前列腺癌组升高不如前列腺增生组明显,差异明显(P0.05)。应用f-PSA/PSA比值,可以提高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方法简便,特别是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临床意义。0~0.ng/ml。

8.β2-微球蛋白(β2M)(1)由于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高,可以直接产生?2-M或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2-M,血液中?2-M可明显升高。在肿瘤检测中是一项灵敏指标,尤其是各类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中,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指标。(2)上尿路感染、各种肾小球损害、SLE肾炎、肾功能不全、肾性糖尿病等,尿中?2-M均有不同程度升高。0.67~1.31μg/ml。

9.血清铁蛋白(SF)(1)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蛋白明显降低,多数学者将10ng/ml作为体内铁贮耗指标。当铁蛋白10ng/ml且无其他疾患时,可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重症地中海贫血血清铁蛋白增高。(2)白血病的辅助诊断:由于白血病细胞合成铁蛋白的能力增强,故铁蛋白在急性白血病尤以单核细胞性和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增高最为显著,慢性白血病通常铁蛋白在正常范围,急性变时可升高。(3)恶性肿瘤辅助诊断:肝、脾、肺及骨髓等部位的恶性肿瘤,铁蛋白明显增高,胸腹水中铁蛋白增高更加显著,故可使用于胸腹水的良恶性鉴别。另乳癌、骨癌、直肠癌、食道癌等发生转移时,特别是富铁器官转移时,铁蛋白水平升高。女性6.9~.5ng/ml。男性16.4~.0ng/ml。

1.甲型肝炎病毒IgM类抗体(HAV-IgM抗体)血清中HAV-IgM在亚临床期即已出现,其滴度在感染后3个月持续在1:0以上,已被公认为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依据。

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体)抗HCV-IgG、IgM抗体均为非保护性抗体,急性期多为IgM型抗体,慢性期多为IgG型抗体,抗HCV-IgM型抗体的检测是判定急、慢性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恢复期患者多为IgG型抗体,且滴度较低。

3.戊型肝炎病毒(HEV)IgG抗体(HEV-IgG抗体)HEV属杯状病毒科。所致戊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都与甲肝相似,其急性肝炎的死亡率高,孕妇可达20%。戊肝的血清学诊断为检测HEV抗体。所用抗原多为合成多肽或单克隆表达的融合蛋白。抗HEV抗体以IgG类抗体为主,在戊肝急性期即可检出,且滴度较高,持续约6个月。一般认为,戊肝急性期第一份血清抗HEV滴度1:40,以后逐渐下降,或抗HEV先阴性后转为阳性,或抗HEV滴度逐步增高,均可诊断为急性HEV感染。抗HEV-IgM通常滴度不高,持续时间短(2个月左右),部分患者感染HEV后,抗HEV-IgM始终为阴性。

4.戊型肝炎病毒(HEV)IgM抗体(HEV-IgM抗体)HEV-IgM为戊肝感染后产生的早期抗体,用于HEV感染的早期诊断。

5.乙肝二对半乙肝表面抗原(定量):0.05IU/ml;乙肝表面抗体(定量):0~10mIu/ml;乙肝E抗原(定量):1.00S/CO;乙肝E抗体(定量):1.00S/CO;乙肝核心抗体(定量):1S/CO。

6.乙肝病毒前S1抗原(1)反映HBV的感染与复制状况的指标。前S1抗原主要存在于血清中HBV表面。前S1抗原与HBV-DNA,HBeAg检测率高度符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病毒复制指标。(2)预后及药物疗效的判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转阴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前S1抗原持续阳性,将发展至慢性肝炎。因病毒基因变异的HBeA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较易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检测S1抗原,是一种检测疾病预后的良好手段。前S1抗原可作为药物抗病毒疗效指标,是对HBV-DNA和HBeAg指标的补充。(3)早期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前S1抗原出现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最早期,在转氨酶升高前即可查出,提示为早期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体检和献血员中查前S1抗原,可起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尽早切断传染原的重要作用。

1.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抗体)(1)出现高滴度的尿嘧啶核苷酸的低分子量RNA1(U1-n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Sharp综合征)的特征指标,阳性率为95%~%,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U1-nRNP抗体也可见于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但几乎总伴有Sm抗体。(2)Sm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密切相关,与ds-DNA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标志,但仅见于20%~40%病人中。(3)SS-A抗体与各类自身免疫病相关,常见于干燥综合症(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4)抗SS-B抗体仅见于干燥综合症(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女性患者中。干燥综合症常同时出现SS-A抗体和SS-B抗体。(5)Scl-70抗体仅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性)患者中,不出现于局限性硬皮病。(6)Jo-1抗体见于多发性肌炎,发生率为25%~35%。亦常与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2.抗核抗体(ANA)抗核抗体是以细胞核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阳性的疾病很多,最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见于药物(如抗心律不齐药普鲁卡因酰胺、降压药如肼苯达嗪、治疗癫痫药等)引起的红斑狼疮、重叠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全身性硬皮病、皮肌炎、Sj?gen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狼疮样肝炎)、桥本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

3.抗双链DNA抗体(ds-DNA)(1)抗DNA抗体有三类,即抗ds-DNA(包括只与ds-DNA起反应和既与ds-DNA也与ss-DNA起反应的两种)、抗ss-DNA、抗z-DNA。只与ds-DNA反应的抗ds-DNA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出现频率较低。临床上检出的一般是指与ds-DNA和ss-DNA起反应的两种抗体。(2)抗ds-DNA阳性见于SLE,特别是活动期。目前认为,能结合补体的抗ds-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别是并发肾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动态观察发展,抗ds-DNA先于临床复发而出现于血循环中。(3)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抗ds-DNA也可阳性,但此类患者一般认为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重叠综合症。

4.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1)增高可见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多发,冬春季多见。(2)增高还可见于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如脓疮病、新生儿脐部感染等。(3)A群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及心内膜炎、脑膜炎、产褥热等疾患,ASO均可增高。0~IU/ml。

5.类风湿因子(RF)(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2)多数作者认为,IgG类RF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化病、Flety综合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它是RA临床活动性的一个指标。IgM类RF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D类RF研究甚少。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Flety综合症和青年型RA。(3)在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效价的RF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损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0~20.0IU/ml。

6.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G占血清中Ig的70~80%。血清中80%的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属于IgG,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IgA在血清Ig中的含量占第二位,在分泌液中是最主要的Ig,IgA分为两种即血清型IgA与分泌型IgA(sIgA),前者占血清中Ig的10%~15%,后者在外分泌系统中表现其重要的免疫功能,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淋巴样组织合成大量的sIgA,sIgA与这些部位的炎症密切相关。IgM是分子量最大的Ig,占血清Ig的5%~10%,在机体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出现,是最先产生的抗体,是有效的凝集和溶解细胞的因子。(1)免疫球蛋白增高1)单克隆性增高,即仅有某一种Ig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可分别见到IgG、IgD、IgE、IgA增多。因此该病可分为IgG、IgA、IgD、IgE型骨髓瘤等,其中多为IgG型,其次为IgA型,IgD、IgE型少见。2)多克隆性增高,即IgG、IgA、IgM均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变、隐匿性肝硬变)、肝癌、淋巴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以IgG、IgA或IgG、IgM同时升高较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以IgM增高为主。(2)免疫球蛋白降低,见于各类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此时各类免疫球蛋白含量均降低。7.补体(C3、C4)(1)C3增高常见于各种急性炎症,炎症时可超过正常人一倍或更多,某些恶性肿瘤病人也可增高。(2)70%以上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C3减低,C3含量的测定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尤其是对一些轻型、不典型的急性肾炎可依此作出诊断。(3)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患者85%以上的病人血液中C3下降,而病毒性肾炎患者85%以上病人血液中C3含量正常。故测定有助于急性肾炎的分型。(4)78%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液中C3含量减低。当病情完全控制后恢复正常,因此测定C3不仅有助于诊断,还可以判断疗效。(5)C4含量升高见于风湿热的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塞Reiter’s综合征和各种类型的关节炎。(6)C4含量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IgA肾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在系统性红斑狼疮C4的降低常早于其他补体成分,且缓解时较其它成份回升迟。狼疮性肾炎较非狼疮性肾炎C4值下降显著。C3含量:0.79~1.52g/L;C4含量:0.16~0.38g/L8.C反应蛋白(CRP)(1)CRP的测定对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疾患很有帮助,前者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后者含量正常。(2)CRP的测定对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炎症也有参考价值,前者多明显升高,后者多正常。同样CRP的测定有助于鉴别细菌性与非细菌性脑膜炎。(3)CRP对风湿热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参考价值,急性期及活动期含量可mg/L,经治疗好转无活动时恢复正常。(4)在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结缔组织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等情况均可增高,它虽属非特异性指标,但其敏感、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动态观察,且结果不受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的影响。8.0mg/L(90%检测人群)。

9.铜蓝蛋白(CER)铜蓝蛋白的测定有助于相关铜的新陈代谢疾病的诊断。22~58mg/dl。10.免疫复合物(CIC)CIC阳性主要见于:(1)肾脏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IgA肾病。(2)消化系统疾病:慢活肝、原发性胆淤性肝硬化。(3)皮肤疾病:荨麻疹、天疱疮、皮疹性皮炎。(4)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症、干燥综合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CIC检测对这些疾病仍是一种辅助诊断指标,对判断疾病活动及治疗效果有一定意义。正常人阴性11.Kappa轻链(κ轻链)对kappa轻链的测定有助于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严重的肝脏和肾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血液蛋白的其他疾病。血清~mg/dL;尿液1.85mg/dl(94%检测人群)。

12.lambda轻链(λ轻链)(1)轻链病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最为密切。(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性、恶性肿瘤和少数潜伏疾病患者尿中也可查到轻链。(3)大量轻链从尿中排出可能引起肾中毒,因此该蛋白质的存在增加了肾功能障碍的风险,预后不良。(4)尿中存在轻链不一定表明患恶性疾病,有少数病例是良性轻链病。但轻链的出现是浆细胞肿瘤化的一种表现,因此要做长期的追踪观察。血清~mg/dl;尿液5.0mg/dl。

15.结核分枝杆菌抗体(1)用于血清中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检测,适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2)阳性对活动性结核有辅助诊断价值。(3)少数感染结核己治愈者,或卡介苗接种儿童可呈弱阳性,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16.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1)渗透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亦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球形红细胞增多者,这类患者开始溶血在5.0g/L以上,甚至可达到7.2g/L以上。(2)渗透脆性减低见于各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如HbC、HbD、HbE等,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术后及其他一些红细胞膜有异常的疾病,如肝脏疾病等。开始溶血:3.8~4.6g/L;完全溶血:2.8~3.2g/L。

17.冷凝集素试验阳性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1:0),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肝硬化,淋巴瘤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亦可增高,但多数患者不超过1:0。抗体几乎均为IgM,但也有报告IgG或IgA增高,故广谱抗球蛋白直接反应可呈阳性。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病人的冷凝集素效价很高,有的可达60或更高。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冷凝集素(其滴度1:16)。

18.嗜异性凝集试验(1)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协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患者发病早期血清中出现一种IgM型抗体,能够特异性的凝集绵羊RBC,称为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在发病后5d就可呈阳性反应,3~4周内达高峰,在恢复期迅速下降,如检查呈阳性反应,且追踪检查凝集效价上升4倍以上者可有诊断价值。(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可出现EB病毒抗体。<1:32为阴性。

19.转铁蛋白(TRF)对血清中的转铁蛋白的测定有助于对营养不良、急性炎症、感染以及红细胞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的诊断。~mg/dl。

20.维生素B12(VB12)(1)体内VB12含量丰富(0~00μg)故一般不易发生VB12缺乏,但若内因子缺乏(如恶性贫血、胃全部或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吸收不良(如节段性回肠炎、炎绞肠病等)及需要量显著增加(如妊娠、感染、甲亢及肿瘤)致VB12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2)药物如对氨水杨酸钠、新霉素等影响小肠内VB12的吸收,致血清VB12水平降低。(3)卓-艾二氏综合症,可能系小肠内pH降低,从而影响VB12的吸收。(4)白血病患者血浆中B12高于正常人近10倍,其原因可能与白细胞大量破坏释放VB12有关。(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血浆VB12也增加。正常范围~pmol/L;灰色区域~pmol/L;缺乏范围pmol/L。

21.叶酸(FOL)机体叶酸缺乏常见于:(1)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加时:人体内叶酸总量约为5~15mg,成人每日叶酸需要量20~μg,正常血浓度约为13.6~27.2nmol/L,平均22.7nmol/L。叶酸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由于叶酸在体内储存量不多而食物中的叶酸又常因烹调不当而大量丢失,故当摄入不足时(如妊娠、婴儿期、慢性酒精性肝硬化)或当需要量增加时(如骨髓增生症、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剥脱性皮炎)时,会导致体内叶酸缺乏,血浓度可低于6.8nmol/L。(2)肠道吸收不良:如肠道吸收不良综合症、小肠麻痹及某些药物作用(如苯妥英钠、朴酮、口服避孕药),罕见病如叶酸吸收不良症均可导致叶酸缺乏。(3)利用障碍:叶酸对抗物如氨甲喋呤,能影响细胞摄取叶酸和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也可导致血叶酸减少。正常范围11.81nmol/L;灰色区域6.8~11.81nmol/L;缺乏范围6.8nmol/L。

22.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强直性脊椎炎与HLA-B27有非常高的相关性,根据调查我国汉族人资料,B27抗原在强直性脊椎炎病人中频率高达91%,而在正常人中仅为6.6%,存在显著性差异。如同时考虑临床上的其它诊断,利用检查B27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可靠性。据统计,根据临床资料诊断为强直性脊椎炎的概率为50%,而在检出HLA-B27时可使该概率提高为93%。0~35.0U/ml。

图文整理于网络。

如果您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白殿疯能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thx.com/jbzl/6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