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胰腺炎 > 主要症状 > 那些中医传言
那些中医传言
音频赏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在生活中存在诸多中医药传言,它们的流传不仅危害公众健康,也使中医药形象受到负面影响。
1传言一:晚上吃姜=吃砒霜李乾构表示,生姜是每家每户必备的调味品,在烹调鱼肉、鸡肉时放入姜丝,既去膻解腥,又醇香开胃。它更是治病的廉价中药,具有温胃止呕、散寒解表的功效。“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人的晚餐里向来少不了姜,生姜没有不合适吃的时间,只有不适合吃的人。
总的原则是,风寒病适宜,热性病不宜,寒性体质适宜,热性体质不宜。阴虚内热者(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等)和热盛病人(表现为发烧、口苦、便秘),及痔疮患者忌服生姜,高血压患者也不适合多吃生姜。
2传言二:名贵药材绝对有益身体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医院原院长王莒生指出,很多老年人常把冬虫夏草、阿胶、人参等名贵药材当做宝贝,身体不舒服就想吃一点,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服用名贵中药的前提是“对症”,如果“不对症”就容易补偏。
比如,人参可补虚养气,火气偏旺的人吃了反而流鼻血。而且任何一种药物都有毒性,过量服用会有损健康。比如,长期过量服用人参,可引起失眠、易激动、腹胀、食欲减退、神经衰弱、体温升高,甚至出血等不良反应。
其实,大家没必要追求名贵药材,有些药材价格便宜,功效却不比名贵药材差,比如银耳和燕窝都能养颜,党参和人参都能健脾,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药补的同时配合运动,调理好饮食和心态,才益于延年益寿。
3传言三:服药不能吃绿豆其实,服中药时能否吃绿豆,取决于所患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所服中药的药性。从寒热虚实角度来看,如果患有中暑、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热证实证,或因乌头、附子、半夏中毒,喝中药时吃绿豆可辅助治疗。如果患有慢性胃肠炎、肢体关节冷痛、腹痛、腹泻、痛经等寒证虚证,服中药时吃绿豆会加重病情。
若从中药药性来看,在服用人参、肉桂、附子等温补类药物及桂枝、干姜、细辛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吃绿豆会降低药效。但在服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金银花、石膏等清热类中药时,吃绿豆反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传言四:男人必须要补肾“十男九虚”等广告宣传,使不少中老年男性一旦感觉腰膝酸软,就认为自己是肾虚,从而乱服补肾药,这种做法实属可笑。中医的“肾虚”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阳虚的症状为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肾阴虚的症状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
腰酸虽然是肾虚的表现,但也可能由腰肌劳损、胰腺炎或前列腺炎等导致。如果体内阴阳本处于平衡状态,乱吃补药会打破平衡,导致上火、嗓子干哑、大便干燥等副作用。
是否需要补肾最好听从医生建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食补胜于药补。冬季是补肾最好的时节,肾阴虚者应多吃猪肉、鸭肉、黑豆、绿豆、冬瓜等;肾阳虚者要多吃羊肉、鹿肉、韭菜等,护好脚,睡好觉。
5传言五:生病或者有伤不能吃“发物”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医院中西医科主任医师梁清华指出,生活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伤口不宜食用鸡蛋、鱼类、豆腐、韭菜等“发物”,否则会影响伤口愈合。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大家常把“发物”特指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但中医对“发物”尚缺乏系统、完整、准确的理论阐释。
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鸡蛋和鱼类等精蛋白类食物,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主要和年龄、免疫力相关。一旦出现伤口,要遵医嘱,避免伤口进水和感染,多吃果蔬和肉、鱼、蛋等精蛋白类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