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慢性胰腺炎 > 主要症状 > 介绍广州消化中心的6位博导和3位一等一级
介绍广州消化中心的6位博导和3位一等一级
这是真的吗?医院消化科(另有两块牌子: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广州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现有6名博士生导师,曾有3名全国著名的一等一级教授。真的,不然怎么能在广州这个高手如林的地方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呢,并由编委批准设立副厅级学术机构——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同时由广州医科大学设立消化病学系呢?!医院中也是算多的了。博导,那可是要在全国都算得上先进水平的人才能担任的哦。而且这是货真价实带博士生的那种,不是领导挂名的哦。历史上的一等一级教授,那是院士水平的人才能担任的哟,换现在,那就是院士了。那你赶快介绍哇:
曹杰,医学博士,管理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消化疾病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广州医科大学市一临床学院院长。现任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医院协会副会长、广东省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普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编委等职。年至今共主持国家、卫生部、省市立项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一部。荣获卫生部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年荣获“广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年获得首届“广州医师奖”,年荣获“医院优秀院长”称号,年荣获“医院院长”称号,年荣获“中国医师奖”。
李瑜元,消化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年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任客座研究员,获博士后资格,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短期进修。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劳动模范,广州市优秀专家。曾任医院副院长,现任广州市临床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全国委员、广东省肝病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科技兴医学术带头人。国际杂志《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和国内《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等杂志编委。共获卫生部及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18项,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8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并参与《中华胃肠病学》等多篇著作的编写,已培养博士生20多人。
聂玉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医院副院长,广州消化疾病中心副主任,广州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主任,广州医科大学内科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医学重点学科和广州市重点培育实验室的项目负责人。年和3年分别到香港和美国研修深造。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常委、广州市医学会消化分会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副主委,《中华消化内镜杂志》、《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获卫生部及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8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余篇,已培养博士,硕士生20多人。国内最早开展了双气囊小肠镜,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治疗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和贲门失弛缓症,主持内镜下诊治和多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等项目的开展。医院ERCP等内镜诊治项目的开展,医院的会诊。
王红,女,消化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广东省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消化病学会常务委员,广州市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广州市消化病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委。广州市卫生局和医院优秀科技人才。先后在美国梅奥诊所、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深造。作为项目负责人共承担1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进步奖6项,作为负责人科研成果:“酸相关疾病治疗对肝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的研究”,获得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贾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消化病学分会胰腺学组委员,广东消化病学分会胰腺学组副组长,广东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胰腺病杂志》《胰腺病学动态》和《广州医药》等杂志编委或常务编委。擅长消化系统疑难杂症(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慢性便血和慢性腹痛)的诊治,尤其是顽固性溃疡复发的防治;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胃癌、结肠癌、肝癌和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胰腺炎和重度肝硬化等消化系重症的救治;抑郁症、焦虑症等心身疾病的诊治和无痛肠胃镜的诊治。尤其了解国际胰腺病研究动态和胰腺专科的最新进展,参与了国内所有胰腺病研究的重大事件,如参与大型国人胰腺病发病学调查;“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和“中国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制定等工作。迄今已获广东省和广州市科研基金逾10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逾10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和国家级继教项目1项。第一作者发表医学论文80多篇,其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文章20篇。主编和副主编专著4部,包括《肝性脑病》、《现代胰腺病学》、《溃疡性结肠炎现代诊疗手册》和《汉英英汉医学新词语》。
林帆,消化病学博士,肝胆胰脾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外科学会肝胆胰学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委员,广东省胰腺外科委员。在肝癌的侵袭转移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多次受邀在香港、台湾、海南岛、广东,日本等地讲学。《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中国实用医药杂志》、《中国医药导报》编委。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另介绍两位不是博导胜似博导的消化专家。
古维立,曾留学日本长崎大学9年,师从日本著名腹部外科专家兼松隆之教授,获博士学位。肝胆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肝病学会外科手术专业副主委、广东省肝病学会微创专业副主委、广东省肝病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常委、广州市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常务、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常委、广州市医学会腔镜外科分会委员兼秘书、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会员等。从事肝胆胰脾外科工作近30年,具有丰富的肝脏、胆囊、胰腺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复杂疑难病诊治经验。主要致力于:①肝脏、胰腺肿瘤的外科治疗;②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③脾脏疾病的微创治疗;④复杂胆道疾病的治疗。
周永健,医学博士,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美国Alabama大学Birmingham分校医学院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脂肪性肝病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脂肪性肝病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医学会内镜分会常委、广州市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市消化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委员会常委。获广东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家及省市6项科研资助,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擅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包括胃肠疾病、肝胆疾病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肝胆、胃肠疾病的微创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历史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下面介绍广州市一消化科历史上几位可敬的老博士、老教授、老专家,50年代的一等一级教授,都是全国著名的院士级专家。
姚碧澄(-),广东平远县人,著名内科学专家,一等一级教授。1934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解放前曾任中山一院院长、云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医院。建国后,医院院长(市一前身)、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兼广州医学院院长(首任)。姚碧澄学识渊博,精通内科业务技术,在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方面造诣尤深,是声名遐迩的国内一流内科专家。五十年代初开展肝穿刺胆道造影术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为当时国内先进水平。其撰写的《肝穿刺胆道造影与阻塞性黄疸之诊断上的价值》、《心力衰竭的机理及治疗》等论文、专著对指导后来的医疗实践和促进医学理论的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文革中被作为“反动权威”批斗致死。
黄榕增(~),广东河源龙川县人,年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毕业,一等一级教授,现代著名外科专家,有“七省一刀”之称,解放前曾任上海同济医学院院长、广州中山医学院院长,医院工作,年至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对胃、肠、肝、胆方面造诣尤深,开创颇多。
梁尚农(——),广东顺德人,年入德国柏林大学读医学本科,年以“很好”成绩通过德国医师考试,年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毕业,医院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曾任医院院长,一等一级教授。中国那个时期最好的腹部外科专家,有“中南两把刀,广州梁尚农,武汉裘法祖”之称,抢救了无数危难病人,开创了中国许多手术,培训了广东及全国许多外科专家,奠定了医院腹部外科深厚的基础。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受到华国锋接见,首届广东省外科学会会长。
另有50年代一等一级教授、眼科专家沈毅。
沈毅(~)眼科学家,一等一级教授。福建南靖县人。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年回国。曾任福建医学院、广西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医院眼科主任,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对眼的光觉和视学学理论有较深研究。年在国内首先研制成远、近距用立明式国际视力表、立明色盲检查图。编有《眼科学》,撰有《电击法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确实性》等论文。文革被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