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慢性胰腺炎 > 主要症状 > 胰腺导管细胞癌与慢性胰腺炎的CT鉴别诊断

胰腺导管细胞癌与慢性胰腺炎的CT鉴别诊断



胰腺导管细胞癌与慢性胰腺炎的CT鉴别诊断

全医通编译:Dr.RenChongren

慢性胰腺炎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与胰腺导管细胞癌相似。收集我院自年2月至年2月经临床、手术、病理、CT诊断证实的15例慢性胰腺炎和12例胰腺导管细胞癌,对其CT资料综合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1资料与方法慢性胰腺炎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38~64岁,平均50.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不适,部分患者则有急性发作史,常伴有厌油、腹泻。

胰腺导管细胞癌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33~74岁,平均59岁。临床表现大多为上腹部胀闷、隐痛不适伴黄疸进行性加重。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胰腺平扫与增强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8mm。扫描期间嘱患者平静呼吸时屏气,扫描间隙嘱患者平静呼吸,增强对比剂为60%碘海醇,总量60~70ml,流率3ml/s。

2结果慢性胰腺炎组:病变区沿主胰管走向分布有钙化灶4例(图1),胰腺体、尾萎缩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低、低与等密度2例,其余13例为动脉期轻微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逐渐延时强化(图2A~D)。胆胰管扩张6例(图3),最宽直径达7mm,其中胰管扩张不规则4例,胆总管下段扩张呈渐行变细中断3例,胆囊增大3例(图3),2例胆囊壁明显增厚,1例合并胆囊结石,2例肠系膜上静脉被肿块推移与胰腺间脂肪间隙均欠清晰但未消失。胰腺导管细胞癌组:胰腺体、尾部萎缩2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不明显强化8例(图4A、B)。胆胰管扩张8例,4例为均匀一致性扩张,至胆总管下段扩张突然狭窄截断7例,胆囊增大11例,胰周大血管侵袭、包绕、包埋6例,腹部淋巴结肿大5例,肝转移7例,腹膜后直接侵犯2例。

3讨论慢性胰腺炎与胰腺导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断缺乏特征性,由于二者的病理基础极其相似,决定了其鉴别诊断的难度。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胰腺的广泛纤维化或钙化,腺泡萎缩,胰导管内结石形成、假囊肿形成,因炎症迁延不愈,,胰实质破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胰头肿块。胰腺导管细胞癌是一种主要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进展迅速,大都为浸润性生长。,本研究慢性胰腺炎组中出现钙化灶4例,而胰头癌组无一例。胰腺导管细胞癌癌在平扫时一般与胰腺正常组织呈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由于胰腺肿瘤多为少血供,表现为增强早期病灶无明显强化或强化较慢,而慢性胰腺炎则大都可以看到明显环形强化,本研究慢性胰腺炎组中仅2例为增强后病灶为低密度(可能是由于病灶过度纤维化所致),其余13例均为动脉期轻微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现逐渐强化。笔者将本组结果并结合文献分析认为沿主胰管走行的钙化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可靠征象,两组患者肝内外胆管扩张的形态的不同更有鉴别价值。慢性胰腺炎扩张的胆胰管多为肿块压迫性扩张或炎性浸润所致,因此胆胰管多表现为其内壁不均匀增厚及扩张。浸润性生长是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胰腺癌围绕胰腺主导管和/或胆总管呈浸润性生长,即围管性浸润,它是胰腺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导致这些结构进行性狭窄以致闭塞,胰头癌围绕胰周大血管生长导致胰周大血管被侵袭、包绕、包埋。本研究导管型胰头癌组中胆总管下段扩张突然变窄、截断7例,胰周大血管被侵袭、包绕、包埋6例,明显多于胰头部肿块型胰腺炎组。慢性胰腺炎胰腺炎与胰头癌鉴别较难,即使根据病史、体征、影像特征,甚至术中所见也难以和胰头癌相鉴别,而且临床上多数胰腺癌常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胰腺炎。

以下几方面可以作为与胰头癌相鉴别的要点:

(1)本研究两组病例增强扫描中,胰腺导管细胞癌组中病灶呈低、低等混杂密度的少血供的例数明显多于炎症组,慢性胰腺炎一般主胰管胰腺实质内有钙化灶;

(2)胰头癌常伴有周血管及胰后脂肪层侵犯,肠系膜上静脉被推移,胆总管下段扩张突然变窄、截断,而慢性胰腺炎常常是胆总管下段扩张渐行变细中断并终止于胰头区。

(3)胰头癌胰腺周围多有转移灶及肿大淋巴结等腹膜后直接侵犯等征象。

图1平扫示病灶沿胰管分布钙化图2A~D为同一病例。A.平扫示胰头不规则增大,但外形光整;B.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轻微强化;C.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阶段;D.延迟期呈继续强化图3胰管呈不规则扩张,并胆总管扩张图4A、B为同一病例。胰头癌。A.病灶边界不清,平扫呈等低混杂密度;B.增强扫描见不明显、不均匀强化









































第一家白癜风医院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thx.com/zyzz/5196.html